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3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词组成,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内心的孤苦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的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西湖雨中奇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夜行黄沙道时内心的轻松、愉悦之感。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此诗是诗人带着一身的才华、多年的准备和希望奔入长安,结果未曾如愿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当时诗人停宿在建德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寂静无声、明月孤舟的景色,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理想的幻灭、羁旅的孤苦、仕途的失意......千般愁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作,北宋熙宁五年(1072),苏轼任杭州通判,这一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心中对此奇景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本诗是第一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夜行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美丽的乡村月夜景色写下的一首词。诗人从视觉(明月、树梢、喜鹊)、听觉(蝉鸣、蛙声)、嗅觉(稻花香)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乡村风光。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

图片​

图片​

【学习目标】

1.会写“德、鹊、蝉”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运用查工具书、结合注释、借助资料、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的这些方法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4.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学习准备】

1.读《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古诗,查找相关资料。

2.读三首诗词,填写下列表格:

图片​
3.读了两首古诗、一首词,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读了《宿建德江》一诗我想问: __

读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我想问:__

读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我想问:__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激趣导入 初读诗句

图片​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随着老舍先生游览了他笔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跟随着宗璞欣赏了独特而美丽的丁香花,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在古典诗词里去欣赏一幅幅山水画。“寓情于景景更美,以景衬情情愈深。”看看在诗人、词人的笔下,有怎样的景,又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图片​
二、初读诗句

1.理解诗题

《宿建德江》(在建德江停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即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中)

2.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图片​
图片​

学习任务二:汇报预习成果

一、学习单

图片​
二、读后问题交流

预设:

1.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三、了解诗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其诗情怀率真,清淡幽远,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

主要作品:《春晓》《过故人庄》等。

图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主要作品:《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等。

图片​
辛弃疾(1140-12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主要作品:《清平乐·村居》《青玉岸·元夕》等。

图片​

学习任务三:精读《宿建德江》,感受愁绪之深

图片​

一、交流诗词创作背景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此诗是诗人带着一身的才华、多年的准备和希望奔入长安,结果未曾如愿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当时诗人停宿在建德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寂静无声、明月孤舟的景色,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理想的幻灭、仕途的失意......千般愁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诗。

二、多层次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运用多种方法品读诗句

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品味“新愁”:诗中哪个字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1.引导学生由“愁”字想开去

联系创作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感受诗人作为“客”的感受,思考:此时此刻,孟浩然的新愁是什么呢?

(远离故乡,仕途失利)

2.古诗表现手法——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意思是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日暮客愁新”黄昏时刻,也是劳作一天的人们返家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羁旅之情油然而生。

【拓展积累】(古代行旅文化):古人何以多“客愁”

  “客愁”在许多古诗词中都有,古代因为交通不便,从一个地方去另外一个地方需要在路上颠簸许久。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称为“客”,如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人出行、旅居特别爱伤感,总觉得“独在异乡为异客”,“异”区别于“常”,“客”区别于“主”,所以就会满身满心不自在,这也是我国古代行旅文化中特别突出的现象。

图片​

3.走进“月”的意象

思考: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

补充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图片​

4.小结学法

①结诗题,知作者

②初读诗,有节奏

③抓字眼,明诗意

④想画面,悟诗情

图片​
五、背诵《宿建德江》

1.尝试带着体会到的诗人的愁绪,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诵读全诗。

2.借助插图,联系背诵。

六、学习延伸:口语交际

1.学习了《丁香结》,你会对此刻站在孤舟上的孟浩然说什么呢?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